发布日期:2025-04-18 18:27 点击次数:197
转自:安徽新闻网
■ 王志顺
“商业巨头宴请,用的都是商务茅子”“外观一模一样,酒都是大厂嫡系纯酿老酒,圈子里都在用”……近日,有消费者向媒体反映,高仿茅台酒化身“商务茅子”,在各大社交平台被公然叫卖,卖家宣称“没一个喝得出来”。
但调查发现,所谓的“商务茅子”,大多是回收瓶罐装假酒,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,一眼看去确实难以辨别。
业内人士称,尽管茅台防伪标识几乎每半年更新一次,但是验证漏洞依然存在。比如,假茅台的伪造条形码和NFC也能通过茅台官方App,扫出正品茅台身份信息。
茅台酒的防伪技术曾被视为行业标杆。但如今,其引以为傲的扫码系统却被造假产业链“突破”了。
媒体报道中,假酒通过复制真品防伪码、回收原瓶原箱灌装,甚至伪造芯片和标签,得以骗过官方验证系统。
这不禁让人追问:静态的防伪技术是否已落后于造假的“智慧化”?当防伪信息可被批量复制、包装回收形成灰色产业时,技术非但未能筑牢防线,反而成了造假者的“帮凶”。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,企业防伪系统的迭代速度与造假者的“破解能力”严重不匹配。造假者手段不断“推陈出新”,企业防伪技术不能仅停留在“一码通用”的层面。
假茅台横行市场的另一重症结,在于监管环节的“漏洞”。例如,商家通过“撕帽茅台”规避厂家溯源,电商平台对低价茅台审核流于形式,部分经销商甚至参与分装和换标售假等。
当造假者在出租屋内灌装低价白酒,以“家庭作坊”式生产蒙混过关时,市场监管的触角却未能深入这些隐秘角落。
此外,违法成本过低也助长了造假者的嚣张气焰。根据现行法律,制售假酒案件即便涉案金额高达数十万元,量刑仍多以罚金和短期徒刑为主,难以形成有效震慑。
在消费者维权层面,商家以“需提供官方鉴定报告”为由推诿责任。而茅台官方鉴定流程复杂、耗时长,进一步抬高了维权门槛。
破解“假茅台”困局,不能仅靠消费者练就“火眼金睛”,更需要技术、制度和公众认知的协同进化。
技术层面,防伪系统亟待动态化、个性化升级。例如,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生产、流通环节的全链路溯源,或引入动态加密防伪标签,让每一瓶酒的防伪信息“一次一密”,从根源上杜绝复制和回收。
制度层面,需压实平台责任、强化法律威慑。电商平台应建立“低价名酒强制验真”机制,对异常低价商品实行“先鉴定、后上架”;监管部门则需通过跨区域联合执法、提高制假量刑标准等方式,铲除灰色产业链的生存土壤。
公众层面,消费者需意识到,防伪码仅是辅助工具,鉴别真伪还需结合瓶口胶帽、标签印刷、酒体特征等物理细节。同时,行业协会和媒体应加强白酒鉴别知识的普及,避免消费者因“信息不对称”落入陷阱。
假茅台“扫码为真”的黑色幽默,本质上是一场技术惰性与监管漏洞共同酿成的信任危机。
当造假者用技术漏洞嘲讽市场秩序时,唯有摒弃“以码代管”的思维惰性,推动防伪技术与监管制度同步进化,才能让“扫码”真正回归“保真”的初心。
相关新闻]article_adlist-->责任编辑:李思阳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